一、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责任体系
构建“学校-二级学院-实验教学中心”三级联防联控责任体系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安全管理网络。具体架构如下:
校长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,分管副校长是直接领导责任人;教务处作为校级主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机构,承担学校实验室安全政策制定与管理的直接责任;各二级学院作为二级责任部门,承担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;实验教学中心作为三级责任部门,具体实施实验室日常安全管控。
二、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
通过“纵向分级负责、横向协同联动”的网格化管理机制,严格贯彻“谁使用、谁负责,谁主管、谁负责”原则。逐级签订《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》明确责任边界,建立全链条责任落实机制。在此基础上构建实验室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管理机制,覆盖实验室建设论证、环境与安全、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等各环节。
三、实验室安全培训
构建了涵盖安全建设、环境管理、应急处置及风险分级分类的全方位制度体系,构建了“线上理论学习+线下实操培训”的安全教育体系。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,切实落实准入管理要求。所有进入实验室人员须完成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课程学习和考试,准入考核合格率达100%。结合消防安全管理规范,每学期定期组织师生参与消防应急疏散演练等。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“全员参与、全过程控制、全方位管理”。
四、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
完成制定各级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、相应安全操作流程、安全规程及规范。对涉及特种设备的特殊岗位,严格实施专业资质审查制度,确保相关人员持证上岗。
五、实验室安全排查应急处置
建立“三级常规检查+动态抽查”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。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,针对火灾、爆炸、中毒、触电等突发事故分类制定专项处置预案,定期组织应急演练。同时完善安全事故报告制度,确保相关人员熟知报告流程。各实验室均配备责任人并设置醒目标识牌,规范填写工作记录,实现安全监管可追溯。
六、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
建立契合我校实际的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,形成“风险评估-等级核查-备案监管”管理闭环。经系统性安全评价,全校实验室风险等级均核定为三级(中风险)或四级(低风险),未涉及危险化学品。
实行分级动态调整机制,当实验场所危险源种类、存量或使用性质发生变更时,实验室安全责任人须启动风险等级复核程序,经由二级学院审核确认后,向教务处提交实验室安全信息项目变更申请,同步更新实验室安全风险台账。教务处依据备案信息动态调整检查频次与监管强度,实现风险管控与资源配置的精准匹配。
教务处
2025年6月12日